作為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必要路線,紅海在世界海上航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多家航運公司宣布暫停紅海航線後,全球航運運費繼續保持最佳水平,許多船舶不得不改道。 因此,全球能源市場越來越地方化和區域化,過去的全球能源**似乎正在“一分為二”,形成東西兩大板塊,蘇伊士運河成為分界點。
兩個主要板塊。 隨著紅海危機的不斷發酵和油輪運價飆公升,彭博社4**表示,世界正在形成東西兩大板塊。 其中,西部板塊以北大西洋盆地為中心,包括北海和地中海,避開紅海,圍繞非洲的好望角連線歐洲和中東,也隔大西洋連線歐洲和美洲。 東部板塊向東穿過波斯灣,覆蓋印度洋和東亞。
貿易商表示,一些歐洲煉油商上個月停止購買伊拉克的巴斯拉**,而許多歐洲貿易商正在瘋狂購買北海和蓋亞那**。 資料分析公司克卜勒(Kepler)首席石油分析師卡托納(Katona)認為,面對紅海危機帶來的高運輸成本,企業基於物流做出商業選擇是明智的。
自去年12月中旬以來,從中東到歐洲西北部港口的油輪運價飆公升了約一半。 受此影響,蘇伊士運河的商船吞吐量跌至近三年來的最低水平。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月14日,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散貨船、貨櫃船和油輪的七天移動平均線降至每天49次。
克卜勒在1月30日發布的乙份報告中表示,12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油輪運輸量比2023年11月下降了23%。 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的下降更為明顯,分別下降了65%和73%。
這一切都是由於紅海航運中斷的影響。 自新的巴以衝突爆發以來,胡塞武裝多次使用飛彈和無人機襲擊紅海水域的目標。 自去年12月以來,商船在這裡頻繁受到襲擊,越來越多的貨運公司決定暫停該航線。
據英國《全球**評論》分析,起初,胡塞武裝主要襲擊紅海的貨櫃船,油氣運輸船的通行相對穩定。 但自1月中下旬以來,胡塞武裝對油輪的襲擊有所增加。 統計資料顯示,卡達液化氣運輸船自1月中旬以來沒有通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自1月下旬以來從科威特出發前往歐洲的油輪也避開了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航線。
推高成本。 紅海-蘇伊士運河最初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貿易的主要路線。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蘇伊士運河和蘇邁德管道的油氣運輸量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中東與歐洲、俄羅斯與印度等亞洲地區油氣交流更加緊密。 2023年上半年,全球**和成品油通過蘇伊士運河的運輸量佔比將達到12%和184%;液化天然氣 (LNG) 出貨量約佔全球液化天然氣出貨量的 8%**。
紅海危機對航運成本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彭博社在1月底報道稱,35萬噸燃料成本在一周內飆公升了近一半,運輸成本超過每天4美元90,000 美元,為 2022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大型油輪從中東運往日本的成本也創下了新高。 非洲好望角的環球航行導致油輪的航程和持續時間增加,這反過來又增加了油輪的佔用率並減少了可用油輪的數量。 因此,即使油輪不需要繞好望角航行,運力的減少也會導致燃油價格上漲。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通過蘇伊士運河的石油運輸中斷的風險仍然很高,每天約有720萬桶石油運輸和成品油通過該段,約佔世界海運石油的10%**。 與荷姆茲海峽不同,胡塞曼德海峽是通往蘇伊士運河和歐洲的便捷通道,但它可以被取代,而後者本身就是一條重要的石油運輸路線。
近日,全球油價也紛紛上漲,布倫特**自去年12月以來上漲約8%。 從印度和中東運往歐洲的柴油和噴氣燃料,以及從歐洲運往亞洲的石腦油(石油產品之一,也稱為化學輕油和粗汽油),受到紅海危機的打擊最為嚴重。 亞洲石腦油**近日創下近兩年來新高。 總體而言,由於成本的影響,貿易商更傾向於在當地和周邊地區購買。
油價保持穩定。 就目前而言,紅海危機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結束,世界銀行上個月發表的評論對其進一步影響深表關切。 文章認為,一般來說,1月和2月是紅海海運的淡季,因為這段時間的需求並不旺盛。 不過,到了3月和4月,全球**需求通常更強,如果紅海危機持續到3月和4月,將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其危害可能不亞於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鏈危機。
瑞銀(UBS)大宗商品分析師喬瓦尼·斯陶諾沃(Giovanni Staunovo)表示,雖然進口渠道的多樣化仍然是可能的,但成本越來越高。 除非成本能夠轉嫁給最終消費者,否則煉油廠的利潤率預計將受到影響。
地緣政治現狀不利於能源**,薩里清潔能源公司董事阿迪·伊姆西羅維奇(Adi Imsirovic)指出,“如果我是買家,我會謹慎行事。 對於煉油商來說,這是乙個艱難的時期,尤其是對亞洲煉油商來說,他們需要更加靈活。 ”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紅海危機或將改變格局,但總供給不會改變。 儘管胡塞武裝的行動對馬士基等商業航運公司造成了一些損害,但胡塞武裝迄今未能襲擊油輪和石油生產設施,部分原因是沙地阿拉伯和伊朗之間的緩和。 歐佩克公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12月歐佩克**日產量增至2670萬桶/日,高於2023年11月紅海危機前的2662桶/日每天80,000桶。
此外,除歐佩克外,產油國的產量也大幅增加。 資料顯示,美國、巴西、加拿大和蓋亞那等國的石油產量創下了歷史新高,仍在美國制裁下苦苦掙扎的伊朗甚至將石油出口量增加了約50萬桶/天。 儘管北美的寒潮導致北達科他州的**產量下降了65萬-70萬桶/日,但截至1月12日當周,美國**的產量攀公升至1330萬桶/日,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併購協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專家安光勇提到,國際能源署此前下調了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從100萬桶/日下調至88萬桶/日。 這一調整證實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疲軟的全球增長前景和能源效率的進步將對石油消費造成壓力。 隨後的國際油價走勢可能會受到此次調整的影響。
北京商報記者方斌楠 趙天舒.